5  417599 (小花蔓澤蘭)

report generated on 2023/02/20 09:15:34 by TiasdSWAK 0.2

欄位名稱 欄位中文 欄位英文 欄位值
name_code 台灣物種名錄代號 TaiBNET Code 417599
kingdom Plantae
kingdom_c 植物界
phylum Tracheophyta
phylum_c 維管束植物門
class Magnoliopsida
class_c 木蘭綱
order Asterales
order_c 菊目
family Asteraceae
family_c 菊科
genus Mikania
genus_c
nameL Mikania micrantha
species micrantha
infraspecies_marker
infraspecies
infraspecies2_marker
infraspecies2
author Kunth
author2
common_name_cL 小花蔓澤蘭
is_alien 1.0
is_invasive 1.0
is_cultivated 0.0
is_endemic
cites_code
iucn_code
coa_code
時間戳記 2022/11/6 下午 5:40:19
電子郵件地址 jt00chao@gmail.com
nameR Mikania micrantha
common_name_cR 小花蔓澤蘭
life_type 類別 Life form types 2-植物
life_type_animal 動物 Animal
life_type_plant 植物 Plant 7-芳草植物, 8-藤蔓、爬藤
microorganism 微生物 Microorganism
habitat_types 棲地類型 Habitat types 2-農業區, 3-擾動區, 4-人工林, 5-原始林, 6-密灌叢/疏灌叢, 7-牧地/草地, 11-海岸, 17-濱溪帶, 18-濕地
introduction_type 引進之方式 Introduction type 3-無心的引進
introduction_cause 引進的原因 Cause of introduction types 29-不詳
introduction_vector 引進的媒介 Vector of introduction types 23-不詳
introduction_date 引進時間 Year of introduciton 不詳
introduction_people 引進人 Introducer 不詳
found_date 發現時間 First reported
introduction_desc 引進管道的說明 Description of pathways
invasiveness 入侵性 Invasiveness 1-具入侵性
mechanism 入侵機制 Mechanism 1-競爭
outcome 入侵的後果
Outcome of invasion 2-經濟, 3-環境
description_of_outcomes 入侵後果說明
Description of outcomes
dispersal_mechanisms 播遷機制 Dispersal mechanisms 小花蔓澤蘭有眾多種子,種子細小且輕盈,容易藉著風力、動物和昆蟲攜行或人類的活動遠距散播;無性繁殖能力亦強,故有極高的擴張潛力。[4, 8]
eradication_methods 撲滅方法 Eradication methods 1-毒殺, 4-生物防治, 6-物理撲滅
data_provider 資料提供者 Data provider
description 物種描述 Species description 多年生草本或略有木質的藤本植物,莖細長,匍匐或攀緣,多分枝,外被短柔毛或近無毛。幼時綠色,老莖則呈淡褐色,且具有多條肋紋。葉片在蔓莖中部者呈三角狀卵形至卵形,基部心形或近截形,先端漸尖,長4-13 cm,寬2-9 cm,邊緣具數個粗齒或淺波狀圓鋸齒;位於莖上部的葉漸小,葉柄亦短,新生葉之葉柄則出代紫紅再轉綠,葉脈3-7出之掌狀脈,葉柄2-8 cm。在枝節位處有半透明薄膜狀撕裂形突起。頭狀花序多數,常排成複傘房花序狀,頭狀花序長4-.5-6 mm,含小花4朵。總苞片綠色,4枚,狹長橢圓形,頂端漸尖,總苞基部有一線狀橢圓形小包葉(外苞片);花冠白色,管狀,長3-4 mm,5齒裂,具香味。瘦果黑色,長1.5-2mm,被毛,具5棱,冠毛由32-40條刺毛組成,白色,長2-4 mm。[8,10]
summary 本種概述 Summary 小花蔓澤蘭的生長快速,在國外有「一分鐘一英哩雜草」(mile-a-minute weed)之稱,形容其蔓莖生長的快速。開花數量很多,種子細小輕盈,容易藉著風力、動物和昆蟲或人類長距離散播,致有極高的擴張潛力。在入侵地區到處蔓延,許多植物都被它纏勒或覆蓋致死,嚴重破壞原生生態系生物多樣性。小花蔓澤蘭所到之處不僅草本植物及灌木受害,就連喬木也不例外,故植物學家稱之為恐怖的「植物殺手」、「綠癌」、「綠色福壽螺」或「生態入侵者」。[8]
native_range 地理分佈/原產地 Geographical range/Native range 中、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。
introduced_range 地理分佈/被引進地 Geographical range/Introduced range 1950 年以後,被引入南亞及東南亞為地被植物;幾十年來已由引種地區向外擴散,在南亞、東南亞、大陸廣東、大洋洲島嶼及澳洲北部等地區造成高度危害 [8]。現已散布到非洲的茅裡西斯(Mauritius)、亞洲的印度、孟加拉、斯里蘭卡、泰國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印尼、南海諸島、香港、中國大陸沿海地帶及臺灣;大洋洲則見於巴布亞紐幾內亞、太平洋島嶼等、澳洲昆士蘭、美屬薩摩亞、關島、東加、斐濟、帛琉、法屬玻里尼西亞之社會群島、美洲本土各州等地 [8,9,13]。
nutrition 營養 Nutrition
reproduction 繁殖方式 Reproduction 種子繁殖;無性繁殖能力亦強,蔓莖接觸土壤的每個節可長出根及新芽、節間亦能長出不定根。[8]
life_cycle 生活史 Life cycle 多年生藤蔓。夏季為小花蔓澤蘭之生長旺盛其,植株迅速擴散,冬季呈乾枯狀,為種子散播期;各地花果期不一,臺灣約在10月中開始著花,11-12月為開花結果最盛期,花期從現蕾至盛花期間大約5 天,開花後5天完成受精,再過5-7 天種子成熟即散布,生命周期很快完成。 [5, 8,10]
species_status 台灣地區現況資料 Species status 小花蔓澤蘭在全台17 個縣市、130 個鄉鎮的農地皆有紀錄,危害範圍逐年增加 [6]。常入侵低海拔人工林、次生林及保安林,尤其在海拔1,000 公尺以下靠近山區鄉鎮的的山坡地、人跡罕至的公有地、圳堤溝壁、廢耕或管理不善的果園、檳榔園等,路旁及邊坡等地受害較嚴重 [8]。
images 照片 images
suggestion 建議 Suggestion
note 備註 Note 小花蔓澤蘭所能發芽的溫度範圍比原生的蔓澤蘭廣,種子發芽率及生長勢顯著高於蔓澤蘭,而營養生長期之葉片及葉面積之生長速率也顯著較高,顯示小花蔓澤蘭的競爭力較蔓澤蘭強,近年來,小花蔓澤蘭族群幾乎全部取代了野生的蔓澤蘭族群,破壞甚巨。[3, 7]
record_status 本筆狀態 Record status 1-草稿

5.1 control_methods | 防治方法 | Control methods

一、「連續切蔓法」:將小花蔓澤蘭之莖部從近地表處切除,每個月切一次,連續切三個月;在夏季及秋季時以此步驟進行,可消除90%以上的小花蔓澤蘭植株,但冬季及春季之除蔓效果較差 [1,5]。

二、相剋作用:鳳凰木的葉及花對小花蔓澤蘭具有強烈植物毒性,覆蓋鳳凰木之葉粉或花瓣粉於土表,可對小花蔓澤蘭之小苗造成高達90%之致死率;噴灑鳳凰木之葉部萃取液於小花蔓澤蘭的葉表也能夠造成高死亡率。故可將鳳凰木與新植苗木混植,藉鳳凰木提供遮蔭及毒害小花蔓澤蘭;而在已成林的林緣也可嘗試栽種鳳凰木當保護帶,藉此抵抗小花蔓澤蘭的危害。[1,4]

三、殺草劑:噴灑草脫淨、滅必淨、達有龍、復祿芬及草芬定等萌前殺草劑可造成小花蔓澤蘭98%以上的致死率;而嘉磷塞、固殺草、巴拉刈、2,4-D、三氯比、氟氯比等萌後殺草劑之防治效果則達93% [2, 7]。但使用殺草劑對環境造成的問題可能比蔓藤危害更嚴重,故不建議貿然採用 [4]。

四、生物防治:國內外有關小花蔓澤蘭生物防治之研究,包括病原菌、昆蟲、中藥煎煮液、植物相剋作用等面向 [6]。由英國引進台灣之銹病菌 (小花蔓澤蘭原產地之天敵) 具寄主專一性和絕對寄生性,為安全可行又實際的生物防治法 [11]。受感染之小花蔓澤蘭植株有生長點死亡、葉片及莖蔓畸形、產生病斑、枯萎之現象,由於銹病菌為短週期、生活史中只有冬孢子,傳播速率較慢,故防治時應多點、多次釋放 [12]。 ## habitat_description | 棲地描述 | Habitat description 小花蔓澤蘭在熱帶美洲常見於受干擾的環境、潮濕的土地或沼澤地區;在南美洲則分布於潮濕的森林和淡水沼澤森林內;中國大陸的深圳及東莞等地則常出現在受破壞的林地邊緣、荒廢農地、路邊、疏於管理的果園、水庫、污水溝旁及濕地邊緣等。在台灣地區小花蔓澤蘭常見入侵於低海拔人工林、次生林及保安林,尤其以靠近山區鄉鎮內的荒廢果園、檳榔園、廢耕地、路旁及邊坡等地受害較為嚴重[10]。

喜好生長在陽光充足及潮濕的開闊地環境,較粗壯的植株即會往上攀附在林木的樹冠上,藉以爭取更多的陽光以利其生長。在土壤潮濕、疏鬆、富含有機質及陽光充足的生育地中,生長特別迅速,但不耐遮蔭、乾燥及貧瘠的土壤。在林下環境無法生存,但在35%相對光量環境即可有最大生物量,生長環境光度越強根系越旺盛。[5, 8] ## reference | 參考資料 | References [1] 郭耀綸、陳志遠、林杰昌。2002。藉連續切蔓法及相剋作用防治外來入侵的小花蔓澤蘭。台灣林業科學17(2): 171-81。

[2] 徐玲明、蔣慕琰。2002。台灣主要除草劑防治小花蔓澤蘭(Mikania micrantha Kunth)之效果。中華民國雜草學會會刊23: 73-81。

[3] 徐玲明、蔣慕琰。2003。小花蔓澤蘭與蔓澤蘭發芽及營養生長之比較。植物保護學會會刊45: 3

[4] 21-328。

[5] 郭耀綸、陳志遠、黃慈薇。2003。小花蔓澤蘭的生態生理性狀。小花蔓澤蘭危害與管理研討會。11-27頁。

[6] 陳阿興、蕭祺輝。2003。小花蔓澤蘭防治與管理。小花蔓澤蘭危害與管理研討會。69-77頁。

[7] 陳滄海、陳仁昭、汪慈慧、王均琍、趙永椿。2003。小花蔓澤蘭之生物防治。小花蔓澤蘭危害與管理研討會專刊。79-96頁。

[8] 徐玲明。2003。蔓澤蘭之生育特性及化學防治。小花蔓澤蘭危害與管理研討會專刊。111-121頁。

[9] 黃士元、彭仁傑、郭曜豪。2003。小花蔓澤蘭在台灣之蔓延及監測。小花蔓澤蘭危害與管理研討會專刊。123-145頁。

[10] 廖天賜。2003。小花蔓澤蘭在世界各地蔓延及危害。小花蔓澤蘭危害與管理研討會專刊。147-153頁。

[11] 黃士元、廖天賜。2004。入侵植物小花蔓澤蘭之生態習性及危害。自然科教育專輯209: 73-81.

[12] 曾顯雄。2005。小花蔓澤蘭之真菌性天敵生物防治研究。林務局暨所屬機關委託研究計畫。Report no.

[13] 曾顯雄。2009。小花蔓澤蘭的古典生物防治。科學月刊444: 34-40

[14] Global Invasive Species Database (GISD) - Mikania micrantha. Website: http://www.issg.org/database/species/ecology.asp?si=42&fr=1&sts=sss&lang=EN